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 现代书法史“断层”了吗

胡 峡  金羽毛文苑  2020-06-10 07:13:30



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



内容简介

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;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“通俗读本”。全书观点鲜明,内容丰富,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、毛笔形成、基本笔法、骨文来历、汉字特征、结字技巧、草书格局、章法营造、法帖分析、书法鉴赏、书法命运、先贤经验、自身体会等。提出了诸如“超长画”“超大字”“神布局”“使用‘黑体’”“接纳‘饰书’”“书法精神”“书作‘三品级’”等新概念和新观点;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、采访交流的情况。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“文字足迹”。


现代书法史“断层”了吗


    最近,看到一些书学理论家们在一次研讨会上“对20世纪书法的反思”中断言:“20世纪上半叶,书法受社会、政治因素的干扰,基本上陷于停滞状态,尤其是‘文革’时期,书法领域更是一片空白,从而造成现代书法史的断层。”

笔者孤陋寡闻,不知道我们的书学理论家们,根据什么得出了“停滞”、“空白”、“断层”这种极端的结论。按照这种说法,从1901年到2000年,除了后20年,有80年的时间,“书法”,这个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东方艺术,在“时空”中是不存在的。稍微思考一下,这种说法符合事实吗?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吗?符合书法这种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吗?


    “现代书法史”写什么,怎么写,那是书学理论家们的事,笔者不清楚。但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想提醒理论家们,如果认为20世纪前80年是“空白”和“断层”,没有什么可写的,那么以下三件事就不好解释了:

    一是甲骨文书法的兴起。甲骨文是19世纪的1899年发现的,作为中国历史、文化与学术的一个异彩,虽然一经发现,便光耀了世界,但作为一种“书体”的形成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。罗振玉、董作宾两位先生则在整理、书写、普及甲骨文书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,不少书者追随其后,形成了罗、董两个流派,影响至今。董作宾先生之子董玉京1999年在大陆出版的专著《甲骨文书法艺术》总结了多年来研究甲骨文书法的经验。一个书体的兴起,都不值得“书法史”记上一笔吗?

    二是书作风格多元化的兴起。在书坛,一个共识是:清末民初,在创作取向上发生了从“独尊碑学”到“碑帖兼容”重大变化,一些有识之士纵横于碑帖之间,创造出了多元化的书作风格,为后来乃至本世纪后20年的多元化风格形成打下了基础。“民初”是哪一年?还不是1911年之后吗?还不是20世纪上半叶吗?对于这一点,提出“断层说”的理论家们在同一个“理论研讨会”上也是承认的,既然如此,又为什么断言“停滞”“断层”了呢?

    三是书坛大家、名家、小家的辈出。在书坛,以下一些人的名字是“有目共睹”的:(排名不分先后)孙中山,毛泽东,周恩来,于右任,齐白石,郭沫若,舒同,沈尹默,邓散木,林散之,沙孟海,赵朴初,启功,沈鹏,欧阳中石,等等。还有如今中国书协、各省书协理事以上的领导;还有40出头的一批中青年书法家,他们的成长、成名期都是在20世纪的前80年内。还有翁同和、杨守敬、王国维、康有为、吴昌硕等这些公认的大家,都是在20世纪前40年内去世的。80年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甚至在整个书法史上都应占有位置的人物,怎么能说这个时期是“空白”是“断层”呢?就是提出“断层说”的书学理论家们,恐怕学习、成长也在这80年内——不会是后20年才开始学习汉字练习书法的,怎么好意思说自己的学习期是“一片空白”呢?


    20世纪,也是书法“教材”空前丰富的时期。考古学的盛行,出土了与书法有关的大量的地下文物:甲骨文、金文、简牍、帛书、墓志、敦煌遗书等;印刷业的发达,使大量的历代法帖墨宝从皇宫雅室走到了普通书者中间,书法教材之翔实和丰富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。怎么能说书法“断层”了呢?

    窃以为,提出“断层说”的书学理论家们,在对书法发展规律中几个关系的认识上有偏颇之处:

一是书法发展与社会、政治因素的关系。一些理论家认为,20世纪前80年书法“基本停滞”“空白”“断层”的原因是“受社会、政治因素的干扰”。哪些“因素干扰”?理论家们没有细说,从行文推断,大概指的是“战争”“动乱”吧。在这些理论家们看来,书法是同社会、政治因素“搅”在一起同步发展的,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。实际上,一部书法史告诉我们,书法和社会、政治的发是不同步的。既有受社会、政治因素“干扰”的一面,也有不受“干扰”的一面。历史上,“战争”往往还推动了书法的发展,例如秦始皇时期为适应战争传递紧急文书的需要,创造了“隶书”“草书”;“动乱”常常使一些有识之士“躲进小屋成一统”,例如两晋南北朝时期,“楷书”“行书”得到了很大发展,产生了书圣王羲之这样的大家。20世纪前80年虽然有战争、动乱,但也并没有对书法的发展产生多大的“干扰”,更不存在“空白”和“断层”,否则书坛上那么多书法家的出现便无法解释。


    二是书法发展的“外动力”和“内动力”的关系。书法产生后之所以能够发展,一个是“外动力”,即借助于“社会、政治因素”——行政力量的推动,例如秦始皇推行“书同文”,全国都写一样字;李世民推崇《兰亭序》,天下都学王羲之。二一个是“内动力”,即“实用”和“美观”两个因素推动了书法的发展,书体由甲骨文逐步衍生出了篆、隶、行、楷、草;风格也逐步形成了“阳刚”“阴柔”两个主体统揽下的多元化格局。“内动力”是书法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。这就是说,不管“外动力”如何,书法总是会沿着自身的规律发展的。20世纪前80年,尽管有“社会、政治因素的干扰”,但书法还是在实用和美观两个根本动力推动下向前发展的,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不容忽视的。

    三是书法发展中的“组织”和“个体”的关系。书法创作,是一种不大受客观条件限制——有笔有纸可以“实练”,无笔无纸可以“心练”的“个体劳动”,是需要“单干”的。能够在书法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基本上是“单干”出来的,即是有师傅耳提面命的,最终仍然是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,能不能自成一家,关键在个人的“悟性”高低。20世纪前80年,虽然没有后20年才有的“组织”——书法家协会;没有“书法展”“书法赛”一类活动;没有出版那么多的“书法集”;也没有搞什么“拍卖活动”——以上这些大概都是便于写进“现代书法史”作为重要“层次”的。但不能说,书法就“基本停滞”了,甚至“更是一片空白”了。因为书法的“原材料”——汉字没有消失,国人阅读和书写汉字的习惯没有消失,博大精深的书法传统没有消失,一些书法爱好者和书家探索书法艺术奥妙的精神没有消失——不少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“单干”成才的。一位书法家说过,“文革”时,他利用每天写“大字报”的机会练习书法,使自己的书法得到长足进步。不少书法家在这个时期也没有搁笔——若是搁笔,后20年也就不可能那么有成就了。这种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根植于“民间”的不依重于“集体组织”的个体“书法活动”,正是中国书法的传统所在,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,也正是“现代书法史”需要总结和书写一笔的,怎么好以“空白”和“断层“拒之“史”外呢?

    四是书法发展中“高潮”和“低潮”的关系。提出“断层说”的理论家们认为:“近20年,当代书法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格局,风格纷呈,流派竞立,从而达到了整个20世纪书法发展的高潮。”“整个20世纪”哪几年是“高潮”?“近20年”是不是“高潮”?按照一般规律,不是“当代”人说了算的。就算近20年是“高潮”,那也不能说前80年是“停滞”“空白”“断层”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近20年的“高潮”是从哪里来的?是从19世纪末横跨了20世纪80 个年头达到的吗?一股隔断了80年“水流”的“无源之水”还能形成“高潮”吗?既然说到“高潮”,总得有个“低潮”相对应吧,连低潮都不承认,还谈什么“高潮”呢?谈这样的“高潮”又有什么意义呢?说到高潮,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初,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书法家已经把书法推向了一个高潮,毛本人在那个时期的作品可以说达到了20世纪的一个顶峰。近20年——20世纪后20年,有哪个人物的书法能和毛泽东所达到的水品相比呢?没有一个或几个“领军人物”屹立潮头的“高潮”,还能说是“高潮”吗?说句不大中听的话,20世纪后20年,书坛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,“风格纷呈,流派竞立”,有点像“高潮”似的,但“风格”能否成“格”?“流派”能否确立?都还是未知数。真正能在“现代书法史”上留下的东西不会比“停滞”“空白”“断层”时期多。我们的书学理论家们,如果认为20世纪前80年是“空白”和“断层”,没什么好写的,只有后20年的“高潮”才值得大书特书,那笔者倒怀疑这样的“现代书法史”,还是不是“现代”?还是不是“史”?中国人“秉笔直书”历史的传统,难道在书法领域已经丢掉了吗?80年的书法历史难道一句“空白”“断层”就可以跳过去了吗?


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


END

作者简介
     

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
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 


前文回顾



法国金羽毛红酒 点击紫红色文字看产品说明

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